各学院、相关部门:
根据《淮南联合大学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我校年度科研工作安排,现开展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分为自然科学项目和人文社科项目两大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重点项目(包括产学研项目、技术技能工作室(或创新工作室)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三类,其中自然科学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资助经费3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资助经费为2万);
2. 一般项目(项目主持人仅限于中级及以下职称,其中自然科学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资助经费1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资助经费为0.5万);
3. 青年项目(其中自然科学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资助经费0.5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资助经费为0.3万)。
二、选题范围
1. 2024年校级科研项目应以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学校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申报者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针对校企合作单位实际科技进步需求的相关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切实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围绕构建淮南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新发展格局,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支持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应用基础问题。围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安徽精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吸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强化应用对策研究;围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选课题,应结合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行选题。研究工作应有利于教学和教师个人专业业务成长,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理论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用技术研究应具有实用性及推广价值,避免重复研究,鼓励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
2.产学研项目支持与我校已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的研究项目,特别支持围绕企业技术难题,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成果孵化、发展规划、营销策划等有一定影响的校企合作项目;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研发机构组建联盟,围绕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向产业或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的政策咨询、资源利用、产业规划、生态旅游、文化传承、法治建设等合作项目。
3. 技术技能工作室项目和创新工作室项目(自然科学类)拟支持我校广大科技人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面向行业产业,工程技术应用为方向,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的联合,为地方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提供支撑,从而达到面向区域发展,推动校内外科技资源的整合,与行业骨干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为引领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技术攻关和服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实行项目化运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4. 技术技能工作室项目和创新工作室项目(人文社科类)拟支持立足服务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对当今前沿理论研究及应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提高我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5.创新团队项目应是具有创新能力或创新潜力的研究群体,研究方向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
6. 青年项目拟支持我校青年教师开展探索性、前沿性、交叉性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以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为进一步申报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积累研究基础、汇聚研究成果。
三、申报条件
1. 项目申请人须为我校在职教职工,并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2. 产学研项目须与合作单位签署《产学研项目协议书》。技术研究中心(或创新工作室)项目须与合作单位签署《技术研究中心(或创新工作室)项目协议书》。
3 申报技术研究中心(或创新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申报团队应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科技人员并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所在学院及合作企业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验、设施设备等必要条件保障。
4.创新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含负责人)原则上5至7名,45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人,支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参加团队。
5. 青年项目申报者应为1989年11月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申报时请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四、预期成果形式
1. 项目研究成果形式包括论文(需在“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检索库之一检索到)、著作、专利、样品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2. 重点项目中需要有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证明材料,完成时间原则上为2年;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完成时间原则上为2年。
3. 技术研究中心(或创新工作室项目)申报时须填写相应《淮南联合大学技术研究中心(或创新工作室项目)申报书》,制定研究项目的研发方向,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等。获批立项后须挂牌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其有序运行,其预期成果为校企共同研发的技术、专利、技术服务、新产品及新工艺等成果并在结题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4. 与项目有关的论文等成果,需标明得到淮南联合大学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经费资助。
5. 项目研究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填写《淮南联合大学科研项目结项报告书》,连同最终研究成果的原件和复印件报送科研处申请结项。
五、申报要求
1. 为确保申报项目质量,各学院应组织本学院(亦可跨学院)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研讨拟立项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明确预期的研究目标。申请人每个类别的项目只能申报1项,且只能参加1项其他申报项目。项目组成员可以参加2项科研项目申报。
2.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和学术研究团队的培养与建设,每个项目组至少要由3名以上(含3名)具备申请条件的人员组成。项目组成员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有合理的分工和具体的研究工作任务。
3. 承担校级科研项目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
4. 在校内外已经立项的相同研究内容不得重复申报。
5. 申报者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
6. 报送材料包括:
(1)项目申报人填写的《淮南联合大学科研项目申请书》、《淮南联合大学技术技能工作室(或创新工作室项目)申请书》或《淮南联合大学创新团队申请书》见附件(纸质稿)一式一份。要求用计算机填写,统一用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并通过学院审查合格盖章)。申报产学研项目和创新工作室的老师需另附与合作企业签署(盖章)的协议书一份。
(2)各位申报人将项目申报的相关电子材料(申报书,扫描版协议书等)发送至科研处邮箱kyc@hnuu.edu.cn。文件夹以“姓名+2024年科研项目申报书”命名,申报人必须确保各类申请书的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一致性。
(3)请各位申报老师认真填写《2024年淮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4),由教秘汇总后将电子版表格发送至科研处邮箱kyc@hnuu.edu.cn,汇总后的纸质版申报书和纸质版汇总表格(附件4),由学院签字盖章后报送至科研处。
六、申报截止时间
项目申报纸质材料和电子版材料均于11月25日前完成报送。
淮南联合大学
2024年11月12日